一、項目概況
項目采用“EPC”(設計、采購、施工一體化建設)方式,總湖體水域面積約50公頃,總投資2815萬元,主要建設內容包括:控源截污、活水補給、內源治理、水生態修復、廁所改造、公園環境綜合整治。僅經過3個多月治理,從劣五類達到地表水Ⅱ類標準,構建生物、植物、微生物的“水下森林”景觀,水體生態功能,實現“有草有魚”多樣性?!吧鷳B化”的理念融入城市治理,擦亮綠色低碳城市名片,提升城市品質品味。
項目預計2022年6月底完成所有施工內容,進入項目水生態修復養護期及基礎設施質保期。
二、水生態修復工程
項目應用水生態修復技術體系,針對江門市東湖公園外湖,及游泳池跌水瀑布池、山澗溪流末端水池和北園區瀑布水池3個小微水體進行水生態修復,涵蓋調查→設計→建設→運維的全過程,統籌了“水資源、水生態、水環境”的流域三要素,通過豐富生物多樣性,構建完善的食物鏈網,來恢復水體自凈功能并持續維持,最終實現“有魚有草”的生態多樣性。
1)外湖治理水域面積約為54802㎡;
2)北園瀑布池面積為568㎡;
3)游泳池前瀑布池1520㎡;
4)山澗溪流池面積為919㎡。
工藝流程:
水生態修復工程的系統化流程為:魚類轉移→施工降水→湖底除雜、清表→底質改良工程→補水→水草種植→透明度提升→生態系統優化調整和調試(微生物群落培養、水生動物放養、食物鏈構建等)→水生態系統管理養護。
技術原理:
以沉水植物為核心營造的水下森林可以營造較好的生物生境,并具有較好的水質凈化及景觀效果。
1)較好生境的營造
利用沉水植物構建“水下森林”,可以起到改變水流速度:為水生動植物提供生存環境。改變水流速度,沉水植物隨水流而形成的彈性扭曲現象會影響流水的速度,去除水中的懸浮顆粒物,而就為水生動植物提供生存環境來說,沉水植物能伴生在挺水植物和浮葉植物群落中,也能在浮葉植物帶深水一側形成沉水植物群落,發揮更大的生態和景觀功能。作為水域生態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,沉水植物不僅是初級生產者,為水生動物提供豐富的食物,還可以為它們提供棲息生境和繁殖場所,有利于保持生物多樣性和維持整個水域生態系統的穩定。
2)水質凈化效果
在凈化水質方面,沉水植物可通過光合作用向湖水釋放大量氧氣,且它的整個植株都處于水中,根、莖、葉等都可以吸附水中的營養物,同時吸附重金屬元素和一些懸浮物質。
3)景觀效果
終年避免出現水質發黑、發臭、發黃、發綠等現象。水下森林形成后,水質得到較好的改善,水體終年無藍藻、綠藻污染出現,透明度顯著增加,無渾濁,水體可達到清澈見底的效果。此外,水草光合作用同時還可增加水體周邊環境中的氧氣含量,同時也可以增加環境中的負離子的含量,釋放氧氣,從而使水體生機勃勃,成為當地氧氣制造工廠,居民吸收新鮮空氣的天然氧吧。